乡村振兴:制度创新是关键

日期:2018-06-20    来源:京WORK一北京码头

导  语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陈   贵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

京WORK—北京码头创始人董事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是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在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但制约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普遍存在。乡村要振兴,新农村要成功,关键还在制度创新。

少一些规划,多一些鼓励,让人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

长期以来,为支持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牺牲,人、资金、基础农产品和多种生产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农村长期“失血”,这是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如今,我国工业化已有较好的基础,城镇化也日新月异,应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反哺农业农村的时候了,但这一情景没有出现。而世界上很多国家,城市化后半程,有钱的城里人搬到农村,过养老、务农、休闲、有乐、有为、有味的乡土田园生活。

但在我国,城里人想搬到农村居住,想按自己设想建一套满意的房子,还不行,想买块地、买片山头,种菜放羊,也不行。城乡二元结构不破解,城乡各要素就不能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资本、人才不进来,乡村振兴就是空话,新农村还“新”不起来。

大的规划还是要有,但要少而精,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破除不合理、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上,消除让人和各种要素流向农村的各种制约,大胆鼓励人、资金和各种要素到农村去,资金与企业家、技术人员与博士教授到农村,提高农场农庄科技水平,提升农村农业现代化。

要改变过去盲目追求城镇化率而只鼓励农民进城的做法,让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双轮驱动,让农民进城打工与城里人上山下乡务农双向流动起来。

以人为本,让想创业的留下来,让想回乡的人回得去

网易,养猪了。联想,种猕猴桃了。烟草大王褚时健,栽出了“褚橙”。这说明,在资本和技术的有效支撑下,农业是有前途的。

农一代,打工后已返乡养老了;农二代,在城里买了房子,打工的同时陪子女读书;农三代,将消失在茫茫田野了。虽然农民的后代不愿做农民的是大多数,但留下来做农业的肯定也必然是农民的后代,要创造条件让这些想干事、想创业、愿意扎根农村振兴乡村的人留下来,心无旁骛去建设新农村。

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关键因素。以色列农业,博士后流动站就设在田埂上。一定要把新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核心来抓,培养有闯劲、有技术、有头脑、有情怀的新时代农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古代官员退休,告老还乡,商人赚大钱,老家盖一座豪宅,中国人普遍还有叶落归根、魂归乡里的情怀。未来,两三亿老年人,老了,渴望宁静优美的田园生活,死,都想死在家乡的田野里。功成名就,告老还乡,造福乡里,已经成为省长、部长、院士和企业家退休生活普遍的理想养老方式。让想回乡的人回得去,让他们的退休金在农村花得舒心,让他们带回老家的资金和资源发挥作用,无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土地制度,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著名的“公地悲剧”效应在博弈论说:一群牧民面对公共的牧地,每个人都希望多养一些牛来增加收入,而当所有牧民都增加养牛数量之后,牧地会因为过度放牧而沙化。问题是,每一个牧民干的时候都知道,这么整下去,子孙后代靠什么生活,但依然心照不宣地不断地无度地增加“放牧”。

资源没有私权,只会顾及自己的子孙,不会考虑别人的子孙。有了私权,所有人都在顾及自己的子孙,最后自私的效果就惠及所有人的子孙。一个主人都会顾及好东西就应留给子孙后代,这是因为私权明确!

所以,全民公共、集体公共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协调私权与公权的“平衡”,这是最大的难题,也是最大的课题。目前农村广为施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好就好在让农民吃饱肚子,副作用就是扼杀了规模化。

纵观世界农业先进国家,无论美国、德国,还是荷兰,以色列,规模化都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农产品的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等都有赖于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没有土地规模化,没有农业机械化,没有农民知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在不违反宪法的情况下,关于土地制度和土地问题,我们的思想可以再解放一些。应大胆探索出一条可以更长期、更规模化使用、利用土地,更有效保障土地的长远使用权,更安心扎根农村长远发展的制度安排和解决路径。

土地制度上的定心丸,对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而言,尤为重要。


本文刊登于《发现》杂志(企业智库版)2018年6月刊”陈观大事“栏目

根据作者在北京码头智库举行的第十三期头脑风暴《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创新》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