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搬离北京城?脚步已近!

日期:2018-05-25    来源:

  编者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京WORK—北京码头创始人董事长陈贵先生在2016年提出了“中关村终将会搬出北京城”的智库建议,并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16年第46期)发表,得到了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在内的众多主流媒体广泛传播,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硅谷与中关村模式具有相通性,而从当下“逃离硅谷”的现状中我们不难发现陈贵先生“中关村终将会搬出北京城”这一具有前瞻战略眼光的智库建议,正在得到事实的印证。


陈     贵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

京WORK—北京码头创始人董事长

 逃离硅谷,全球再不需要科技圣地?(节选) 

 硅谷一直是全球最受瞩目的科技圣地,单单这个名字就有着相当的技术含量,长期以来,硅谷就是全球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产业的聚集地,他们引领着全球最时髦的科技创新浪潮,全球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都涌向了这个科技圣地。

 自2015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离硅谷,有种“衣锦离乡,终于解脱”之快感。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3年,离开硅谷的居民人数有44102人,而涌入硅谷的人则越来越少,截止到2017年,硅谷人口已经入不敷出,整体人口开始下降。有美国的专家说:短期之内,硅谷要遭受人才流失的困境,但长期来看,硅谷的交通、高房价状况都会得到改善。 

 逃离硅谷,顶级科技人才也谈房色变 


 随着大量高科技人才的涌入,硅谷的房价也是扶摇直上,简直有一飞冲天的趋势,冲击着硅谷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同全球所有人口密集地区一样,硅谷也陷入了交通拥堵、公共资源匮乏的窘境,通勤时间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但现在硅谷的状况让普通人的生活慢慢变得糟糕,这不得不让很多人逃离硅谷。

 小型的初创企业或者大型企业的第二总部都开始选择逃离硅谷,比亚马逊已经决定不会考虑硅谷作为第二总部的地址,他们更乐意去丹佛、达拉斯、奥斯汀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名气远不及硅谷,但却能找到相对低廉的土地和人才,空气也要更好。总之,对于小型企业和中产阶级,硅谷似乎不再具有魅力。

 开枝散叶,世界不再需要新科技圣地 


 随着巨头们外迁硅谷,他们的员工也于全美各地开枝散叶。美国的媒体开始冠以“硅山”等地区以新科技圣地称号,而全世界都忙着建造自己的硅谷,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连中关村都曾被称为“中国硅谷”,一些更加有科技含量的城市,则更具有潜力。 

 硅谷最大的优势是集合了苹果、Google和微软在内的大量科技总部,如此群聚效应,连续不断地催生出新的科技创新元素,全世界的顶级科技人才快速聚拢,劣势也相对明显,除了房价、交通、环境等问题,太过于浓烈的科技、竞争氛围大大地削弱了硅谷的生活气息,让其变成一座非常机械的城市。有鉴于此,世界上其实不应该再有“集散地”的模式,城市更应该构筑起以科技、经济、体育、生活中完善的生态系统,让市民在工作之余更懂的生活。 

 逃离硅谷,这是一种温和的解脱,时代要善待城市,更要善待市民,究其根本,是需要人类找到科技和生活的平衡点。(摘自科技新发现头条号)

 《中关村终将会搬出北京城》(全文)

 陈   贵

 中关村,给北京这座城市带来了无数的荣耀,而立之年的您能否担负起更重的担子?

 以帕克、伯吉斯和麦肯齐为代表的城市生态学派认为:城市发展演替是:重要性(inportance)、竞争性(competition)、集聚性(concentration)、分隔(segregation)、入侵(invasion)和更替(succession)。文化和经济是城市形成发展演变的两大基因,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变化是举世瞩目的,用变化去迎接变化,以万变拥抱万变,需要大胆创新求变,需要“智库”在其中能有所作为。 

 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和智慧中心。北京,当前需要淘汰低端产能,也需要高远定位奉献高端宝贝。创新,除了文化、土壤、人才、资金和技术之外,决定产业去留的唯一条件是成本,最终还是创新成本。

 中关村,你真的不宜继续留在北京城


 中关村,中关村园区已经泛概念化,学会玩起了特许经营,北京随处可见一栋破楼都挂上中关村孵化器招牌,都是中关村园区了,面也不是那碗面,汤也不是那碗汤。种水果和养猪的业务还是留给农民兄弟养家糊口更合适。

 中关村,中关村大街成了资本家和年轻人选秀的热场,不务正业者逗留嬉笑的乐园,一群年轻人一夜暴富的咖啡梦醒的簋街。中关村昔日的活力、激情与喧嚣渐入瓶颈,反思与突破是不能挂科的必修课。

 中关村,已经是寸土寸金宝地,其实上地区域,亦庄区域,经开区域等地价飙升,导致企业成本飙升,学区房成为热词,产业功能区趋同,不适宜持续创新,只有靠房租就可以幸福的房东们喜笑颜开。

 中关村,已成为大佬四处布道,中佬无聊扯淡,小佬奋进悲催。咖啡凉了,OTO歇了,生活的压力就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中关村,成本高致使创新生态遭到破坏,急需的产业链末端的众多中小微企业在此基本上没有生存空间。

 中关村,要想有未来,你无路可去,早晚都要离开北京城。有人会不高兴且坚决反对,可是企业和企业家渐渐用脚投票,寻找适合创业创新的世外桃源。

 中关村,硅谷在蜕变,你应该有所觉察 


 


 1、硅谷的奇迹其实不可以拷贝。歌雷厄姆在《怎样成为硅谷》一书中讲到,创造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环境,富人和书呆子就是你所需要的。一种个性(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加上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具有科学和工程背景的青年人。 

  2、硅谷的模式其实就很简单。七十多年前,在美国一片遥远偏僻果园子,围在冷战时期专注电子信息技术的一所学校,有一个著名的特曼教授靠自己梦想“忽悠”了八个年轻人,在旧车库、废厂房和地下室瞎鼓捣,后来,都慕名来了,结果真搞出一个高科技乐园。这里的企业硅晶体管和硅芯片关系密切,自1971年开始,人们为圣克拉拉谷换了一个响彻云霄的美名——“硅谷”。理查德·弗罗里达认为:硅谷具备了领先的大学、充满活力的企业、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及适应商业创新需要的风险资本和创新产业发展所需得天独厚的条件。

 3、硅谷与中关村差的不仅仅是离首都的距离。国际分工与产业流动,成本,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唯一风向标。学习成绩最好的应该属中国台湾和印度,有拷贝技巧,更有自学能力。始建于1980年的新竹科学工业园位于我国台湾岛西海岸,台北市西南70公里,新竹市区以西6公里处,现有开发面积6.32平方公里。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KarnatakaState),离班加罗尔机场12公里,离市中心18公里,现有开发面积0.28平方公里。创新,不一定非要在首都。其实,这两个典范,尽最大努力与硅谷在人才交流、技术互补和产业匹配接口零距离。

 4、持续创新能力是高科技创新产业的不二法门。有本书《去死吧硅谷》,说的也是成本和宜居环境到了发展的瓶颈。也有报道称,底特律鬼城已经见到了创业者的飘逸的身影。也有人大胆预测,几十年后,硅谷也会成为高科技文化遗址公园。究其原因,还是土地供应短缺,房地产价格昂贵,劳动力成本和生活成本急剧上升;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公共教育水平下滑等问题日趋严重,追求暴富的急躁心态,使勇于创新、容忍失败的企业家精神正经受巨大的挑战和震荡,创新文化正面临着侵蚀。硅谷,其实也在思考,面临选择。

 5、产业生态是高科技创新的制胜法宝。高科技创新业态需要资源结构合理产业生态支撑,优势资源核心区和地理空间的走廊配套缓冲带。核心区是动力源,缓冲带就是低门槛人才技术蓄水池,为中小微创新所需要的配套企业留有生存空间,以及一批大型的高技术承接的制造商。萨克森宁认为,新竹与硅谷之所以能产生密切的产业互动是因为两地产业结构的协调,台北到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由50英里的工业走廊连接,这缓冲带与美国加州境内从旧金山到圣荷塞的走廊十分相似。创新的主题在企业,创新的主力军是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中关村目前遍地皆地王,已经没有太大产业生态弹性空间,成本门槛就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源泉。

 中关村,主动撤离北京城,正逢其时

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一轮东北振兴规划,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全国示范区建设、智能制造战略实施,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总体要求,急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经济中心战略指引下,为中关村资源优势战略转移二次腾飞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可以想象的大舞台。当前,打造特色乡镇如火如荼,有这么一句话:“好气候胜过政府的努力”,硅谷地中海气候据说是吸引创业中的重要条件。

 事实证明,非首都圈也能科技创新。杭州互联网电商模式、贵州大数据产业模式、深圳原始创新模式就是成功典范。一方面高铁时代,缩短了人和物的物理空间距离,另一面5G时代,缩短了信息虚拟时间距离。第三,首都大城市病需要疏解,创新人才迫切追求风景秀丽、悠闲舒适和减轻压力的生活方式。中关村,根据产业集中度,分蘖几个主导型产业模块,分别入住“鬼城”。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所谓“鬼城”,就是中关村最好的去处。鬼城,其实都是好地方。因为环境不好就不会房地产投资过热,不宜居哪来的房地产泡沫?比如鄂尔多斯、东戴河新区等都是环境优美的城市。去库存,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去鬼城,需要优势产业强劲介入。当地政府政策上扶持,盘活存量地产,引进创新动力源,加之市场化利益引导。降成本,降成本,降成本,应该是两厢情愿,一拍即合。当然,这需要北京市政府愿意忍痛割爱。其实去西部,去东北,去环境优美的中小城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硅谷,是在四十年代兴起的科技创新奇迹。如今,中国经济急需转型,发展理念正在调整,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且创新的环境和文化也在迅猛变化,中关村文化要与时俱进勇敢拥抱变化,中关村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更要迎接这种变化。

中关村,其实就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代名词,也包括北京其他几个经济园区。应该就像火种,开启九龙入海,量子裂变,凤凰涅槃,星火燎原之势,担负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使命,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可以相信,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智库成果。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应该逐步向“智慧中心”定位提升。